在很多描述下一轮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文章里,都会举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定价格条件下,通过手机定制一辆自己的汽车。
这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熟悉的例子,就把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所有要素都包含在里面了——移动化、数据、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
这种被称为C2B的模式(Consumerto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包含了车型定义、设计开发、汽车验证、自由选配、用户定价、反馈改进6大环节,这要求企业在供应链、生产线、渠道链以及企业的IT架构等全价值链中进行一次“换骨”式的革新,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制造业升级。
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早在年8月,上汽大通就曾发布首款互联网定制产品——全尺寸SUVD90。近期,大通继续发布了其手机上的智能选配器“蜘蛛智选”,用普通SUV的价格(大约15万-26万人民币的区间)定制一款自己选择的全尺寸SUVD90。
这件事最有意思的就在于,不同于一般车企的选配包,用户可以完全像吃自助餐一样在手机上配置自己想要的汽车样式,如前格栅样式、后包围样式、9种车身颜色、3-8座8种座椅布局、轮毂样式、四驱模式等等,理论上消费者有上亿种配置组合可以选择,支持种价格梯度变化。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CPS(cyberphysical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的落地场景。而CPS这个拗口的词汇,则是现在炙手可热的的制造业革命的核心。
新一轮制造革命
这场革命背后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就是制造业又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
年5月,美国国会要求美国科学院评估美国的技术竞争力,并提出维持和提高这种竞争力的建议。5个月后,基于此项研究的报告《站在风暴之上》问世。在此基础上于年2月发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则将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System,CPS)列为重要的研究项目。
CPS的意义在于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这使得它对于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变得有极大意义。
在资助CPS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CPS将让整个世界互联起来,“如同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互动一样,CPS将会改变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也正因为如此,年7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在题为《挑战下的领先--竞争世界中的信息技术研发》的报告中列出了八大关键的信息技术,其中CPS位列首位,其余分别是软件、数据、数据存储与数据流、网络、高端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机界面、NIT与社会科学。
年,德国首次在汉诺威展上提出了工业4.0战略,以对应工业1.0开始的机械劳动、工业2.0的生产线批量生产、工业3.0是工业自动化。工业4.0更强调的是工厂与工厂之间企业横向的集成,以及从最终的材料到用户端到端的集成。
而与德国不同,美国提出的是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由GE最早在年提出,在年4月份,思科、GE、IBM和英特尔四家巨头联合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和制造业基础深厚的德国不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更加注重基于互联网技术,使制造业的数据流、硬件、软件实现智能交互,由智能设备采集大数据之后,利用智能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现,形成“智能决策”,为生产管理提供实时判断参考,反过来指导生产,优化制造工艺。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更看重制造端的集成,而美国工业互联网则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