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软件 >> 在线软件前景 >> 正文 >> 正文

高职教育,稳就业的希望

来源:在线软件 时间:2023/3/31

毕业季刚落幕,招生季接踵而至。全球经济放缓,疫情仍在持续,传统就业市场阴影不散,新兴职业也层出不穷。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跑赢本科,以贴近市场需求,“一技之长”见长。政策加码下,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被寄予稳就业的厚望。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万人。官方数据披露,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所,招生人数为万,在校生人数达万。这意味着,今明两年的扩招幅度都在20%左右。

7月10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稳定高职扩招规模,扩招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等倾斜。

“职业教育就业的特点是快,专业设置针对性强,和岗位对口,且用人成本相对较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对记者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用人需求锐减,就业市场尚未完全复苏,以往“吃香”的专业,如学前教育、医护类等出现了招聘迟滞。

疫情之下,互联网经济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就业形势趋向灵活。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电竞解说等获得市场青睐。已有敏锐的高职院校,迫不及待开设了相关课程。

高职扩招稳就业

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万高校毕业生却没有等来招聘旺季。

“从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到19.3%,比5月份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7月16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称今年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

即便是就业优等生高职学生,也难淡定。一名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老师透露,学校高度紧张,已经开了数次“就业动员会”,学生就业率每日更新统计。5月份,个别系的就业率曾不到10%,目前情况有所回暖至。

疫情余波未了,外贸、餐饮、旅游等专业遇冷,文科专业如学前教育、室内设计同为就业困难户。“幼儿园不开门,也没人搞装修。”这名老师无奈地说,年年都说“就业难”,今年才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此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大量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被迫取消,未来工作机会或就此错失。

据刘林观察,中小企业是吸纳职校就业的大户,用人需求锐减,二季度已较一季度有所回升,但复工尚未开足马力,毕业生就业仍然承压。

“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万人。”刘爱华表示。

年7月25日,求职者在银川都市圈夏季大型人才交流会上与用人单位交流

从年开始,高职扩招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举措被推出。扩招对象不局限于高中、中职毕业生,还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万人,前述四类“非传统生源”约有52万人。

“每天咨询高职报考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小一点的15岁,大一点的50多岁。”某高职教育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些社会人士“就业压力大”“渴望自我增值”,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提升技能。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邹农俭曾针对江苏省农民工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样本量约为0份。调查结果发现,近六成的受访农民工进入劳动市场前,没有经过职业或岗位技能培训,拥有高级技能证书的人仅占5.6%。

高职招生自主权较大,考核门槛较低。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主要评价方式;对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类考生,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各种类型的招生数量都将有所增加。党委副书记李铭辉介绍,对于扩招的社会人士,学校教学形式往往更加灵活,无须全脱产学习。譬如采用现代学徒制,与企业合作招生,学生由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培养,强调在岗位环境中学习。

扩招所需的经费,是各省目前面临的普遍难题。按照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应不低于10元的水平,年高职扩招百万人至少带来了亿元公共财政支出增量,多数地区反映地方财政吃紧。

事实上,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官方统计数据披露,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亿元,其中,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同比增长了11.25%,但比重不到两成。

财政拨款往往更倾斜本科院校。“没有钱就招不了人,就无法升级教学硬件、软件。”前述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老师说,“受到疫情影响,明年预算也在缩减,学校每花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调研了全国30个省(区、市)教育厅、近80所高职院校。他在《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撰文称,高职扩招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协调、参与,仅靠教育部门力量有限。

新职业风口

今年6月,21岁的罗伟民毕业了。

他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与同学们进入企业当秘书,朝九晚五“坐办公室”不同,他笑称自己是个“家里蹲”。

一台电脑、一套音响设备,便可创造财富。每月创作8~12首伴奏,以每首元至元价格“出租”给业余歌手们,作为一名网络伴奏制作者(Beatmaker),罗伟民的月收入约10元。

年前后,说唱、街舞类综艺节目在中国流行,嘻哈文化聚拢了越来越多年轻粉丝。草根伴奏制作行业因此兴起。

“我的顾客主要是学生群体,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他们没有名气,也没钱请音乐制作人,并不需要伴奏版权,想出歌后,先看看市场反应。”罗伟民表示。

传统音乐制作是“一对一”,投资百万调音设备,钻进专业录音棚创作。而网络伴奏制作者门槛较低,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推广作品,和当下的网红效应逻辑类似,也依托直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31.html